宋太祖趙匡胤有天去相國寺玩,在燒香時遇到麻煩:跪or not跪? That is the question: Which of these two choices is more noble ?—— 跪,有失天子威儀。多少文臣都給他安利過,皇帝只能上拜天地,下拜孔子聖人;不跪,又顯得朕不夠虔誠,萬一佛祖生氣了不給朕356個祝福咋辦?太祖把這個問題丟給陪同的高僧贊寧:朕拜佛祖,是否需要行三跪九叩之禮?贊寧斬釘截鐵回答:不!太祖問為什麼?佛祖不是説眾生平等嗎?能陪皇帝視察的高僧不是浪得虛名,他解釋:現在佛不拜過去佛!意思是説,從理論上來講,皇帝您是現在世上的主人,佛祖是前世的主人,現世的主人不用拜前世的主人。是不是很合理?!趙匡胤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記錄這事的歐陽修認為,贊寧的回答雖有拍馬屁的嫌疑,但很符合禮儀的要求,實現了佛教和政權的和諧共存!“其語雖類俳優,然適會上意”。後來有許多以訛傳訛的,把這事安在朱元璋、康熙等身上,哼!“你也配姓趙?”(重點,要考)趙匡胤才是第一個見了佛祖不磕頭的皇帝。歐陽修《歸田錄》
1801年,英國人喬治·亨利·梅森少校(George Henry Mason)編印的《中國刑罰》畫冊(The Punishments of China),在倫敦發售公元1684年11月17日,康熙帶領文武百官前去曲阜祭祀孔子。在孔子廟時,康熙對着孔聖人塑像三跪九叩so easy,在場的士大夫感動得不行,紛紛高呼萬歲。清朝覲見皇帝的跪拜禮節到了孔子墓前,小玄子就不動了,在場的大臣們也不敢動,一個個都跟中了孫悟空定身法一樣原地石化。小玄子臉色越來越難看。所以説,關鍵時刻,還是DNA祖傳的智慧管用。孔子的後人孔尚任終於悟出了玄機,他找個藉口先把皇帝請到一旁休息,然後用黃綾遮住了先祖墓碑上的一個字。祭典重新開始,康熙再來到孔子墓碑前一看,原來的“大成至聖文宣王”,已經變成“大成至聖文宣”。康熙帝怎麼能給文宣王下跪磕頭呢?現在遮住了王字,就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聖人、夫子,康熙痛痛快快跪下磕頭。孔子墳頭瞬間充滿了快活的空氣。聖水峪的風徐徐吹過,先人們在歷史深處,齊齊地感到了一陣巨大的眩暈。《幸魯盛典》清·孔毓圻等撰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