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真是文盲皇帝嗎?不僅能詩,還善書! 引語在中國古代的開國皇帝中,草根起家的,有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。劉邦出身農家,起事前只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,而朱元璋則是由沿街乞討的孤兒開始逆襲的。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出身,所以,他們小時候並沒有受到什麼文化教育,用現代標準,可以歸於文盲之列。 但是,當他們成功上位、成為天下子民仰望的君王之後,他們再也不想頂着“文盲”的帽子招搖過市,所以,在為政舉措上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時,他們也積極誦文吟詩,要扮迴文化人。 劉邦的《大風歌》相比較而言,能成為亭長的劉邦,少時應是粗通文墨的,不然,來往公文都無法消化。所以,劉邦稱帝后,偶有詩情,也會盡興而歌的。比如,漢高祖十二年(公元前196年)十月,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,劉邦親自帶兵出征擊敗了英布。得勝凱旋時,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(今江蘇徐州),與昔日的朋友、尊長同歡飲十數日。一天酒酣,劉邦一面擊築、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一首《大風歌》:
全詩雖語言質樸,但風格雄勁。前二句寫天下平定,後一句寫渴望求得猛士守禦四方。整首詩凝聚着作者對帝業和故土的感情,表達了劉邦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慨。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,卻寫得大氣磅礴、氣慨豪邁,有帝王之氣。 其實,劉邦稱帝之初是並不看重文人的。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,一直鄙視儒生,稱帝后仍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,《詩》、《書》沒有用處。陸賈説:“馬上得到天下,能馬上治天下嗎?” 劉邦這才醒悟,開始重視文化與教育事業來。 朱元璋的《詠雞詩》而朱元璋則不同,從小就飽嘗沒有文化的苦,所以,自從走上從軍抗秦的征戰之旅後,就開始了自覺地補短板,狂補文史知識。為了練手,戎馬生涯中的朱元璋也寫過許多詩詞,並有《御製文集》傳世,集中收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。朱元璋的詩,流傳下來的有三十多首,比如行軍途中的《野卧》詩,就寫得非常有趣:
“幕天席地”“星月相伴”的朱元璋,內心卻是非常強大的。強大到什麼程度呢?“夜間不敢長伸腳,恐踏山河社稷穿。”夜裏睡個覺都不敢亂翻身,怕一不小心把“江山社稷”給踢翻了。 朱元璋還有一首流傳甚廣的詩,常常被人引用來“鄙視”其文采,那就是他的那首《詠雞詩》(又名《金雞報曉》):
相傳,這首詩是創作於朱元璋登基那天。朱元璋幼時貧窮,曾為地主放牛。1344年入皇覺寺,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,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。同年,攻佔集慶路,將其改為應天府。1367年命徐達、常遇春以“驅逐胡虜,恢復中華”為號召,北伐中原,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,丟失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。1368年,40歲的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,國號大明,年號洪武。 朱元璋登基那天,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,以為祥瑞,喜不自禁,詩興大發,當即以《詠雞鳴》為題賦詩。詩的第一句是:“雞叫一聲撅一撅”,階前眾臣聽了,都覺得出語太俗,但一個一個都不敢笑出聲來,只好忍着往下聽。只聽得第二句是:“雞叫兩聲撅兩撅”,有的大臣已實在忍不住了,忙扭過臉去掩口偷笑。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裏,但他並不以為然,接着念出後面兩句:“三聲喚出扶桑日,掃退殘星與曉月。”眾大臣聽到這兩句,才驚得瞠目結舌,暗自叫好,再也不敢小覷這位出身貧苦皇帝的詩作了。 毛主席一句頂朱元璋三句“雞叫一聲撅一撅,雞叫兩聲撅兩撅”,確實為平淡無奇的大白話,“三聲喚出扶桑日”這才讓雞鳴有了些現實意義。只是,這樣寫,在一般讀者看來,確實是太過羅嗦了,如果化用毛主席的詞,有一句就足以概括了,那就是“一唱雄雞天下白”。 “一唱雄雞天下白”的字面解釋為:公雞一叫,天就亮了。形容東方破曉,長夜宣告結束。其語出自毛主席的《浣溪沙·和柳亞子先生》 :
在毛詞中,雄雞代指中國,天下白指的是全國取得了光明;于闐樂指天底下最美妙的音樂,代指舉國歡慶新中國的成立。 朱元璋的那首《詠雞詩》,如果前三句借鑑毛詩的話,全詩用兩句就表達得清楚明白了:“雄雞一唱天下白,掃退殘星與曉月。” 其實,毛主席的那句“一唱雄雞天下白”,也是化用唐代詩人李賀《致酒行》中的詩句:
雖然是化用前人詩句,但是,卻被賦予了新的含義,因而,毛詩的意境與氣勢一下子就上來了,非李賀原詩所能追比。 不按套路出牌的逆輓詩朱元璋的那首《詠雞詩》,認真説來,應歸於打油詩一列。在流傳下來的詩歌中,類似朱元璋《詠雞詩》寫法的還不少,比如乾隆帝唯一入選小學教材的頗有故事的那首《飛雪》詩:
這首詩的前三句,純像傻子數數,難怪網友戲稱,這樣的詩一天都能寫出一籮筐。好在,詩的結語才在前三句大力鋪墊的基礎上,讓詩意得到昇華。前幾句看似平淡,後一句突然昇華,其實是詩人刻意為之,並非信口雌黃。這類詩,在中國古典詩歌中,是一個獨特的存在,屬於“逆輓詩”。 逆輓詩又稱逆轉詩、抑揚詩、陡轉詩、雅俗詩。形象點説,逆輓詩的開頭故意以極其普通的語句下筆,給人造成一種平淡無奇、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覺,可到詩後,尤其是結尾,卻以出人意料的飛來之筆和逆轉成奇蜂之勢,把讀者引入一個嶄新的詩歌境界。所謂“將軍欲以巧勝人,盤馬彎弓故不發”“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是也。這種寫法別開生面,讓人耳目一新,體現其詩構思之巧妙。 逆輓詩中常常被提及的代表作,還有清代李調元的《詠麻雀》:
詩中的麻雀,是在嘲諷那些不勞而獲者。遍觀朝野上下,只拿薪水不幹事的人太多,真正幹事的“鳳凰”又太少,所以,詩人痛心疾首地追問:“鳳凰何少爾何多?” 朱元璋早就“摘盲”了如果你認為朱元璋的詩歌只是打油詩的水平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其實,在朱元璋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中,不乏優秀詩作的,比如他的《詠雪竹》:
詩着朱元璋的《詠雪竹》,你是不是突然會想起陳帥的那首“大雪壓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要知松高潔,待到雪化時”? 朱元璋還有一首詠《廬山》的詩,也寫得意境開闊、大氣磅礴:
朱元璋不僅能詩,還善書。他的書法行筆自然流暢,儀態生動,風神獨具特色,受到歷代評家的損人推崇。元末明初的文學家、史學家陶宗儀在其《書史會要》中就稱讚朱元璋的書法“神明,天縱,默契書法”。近人康有為亦謂“明太祖書雄強無敵”。惟筆畫稍欠法度,然雅拙中不乏挺拔。 結語如果,我們只從朱元璋的出身來推測,想當然地將之歸於文盲皇帝,那才叫貽笑大方。一個人的成功,並不是偶然的,即使有先天不足,他們也會盡力彌補。就如朱元璋這般的鄉下孤兒,如果不痛下一翻工夫,百鍊成鋼,想逆襲成大明之主,那才是勢比登天呢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