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透不計較是坦蕩; 看淡不聲張是智慧; 看破不説破是修養; 看清不戳穿是大度。 聰明人的嘴藏在心裏,愚蠢人的心擺在嘴上。 少言是修養,閉嘴是智慧! 做人, 學説話需要一年, 學閉嘴需要一生, 有人吃虧在多言上, 有人失敗在狂妄上。 真正的智者, 都是少言沉默的。 導讀:聽過這樣一句話:“萬言萬當,不如一默”我想知道,有的時候沉默更好嗎? 水深不語,人穩不言。 魯迅先生曾説:“當我沉默着的時候,我覺得充實;當我開口的同時,我將開口,同時感到空虛。” 很多時候,沉默往往能帶給我們更多思考的時間,讓我們更能夠遠離喧囂,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,而一開口,往往會讓會多不同的答案聲音擾亂我們的思緒,給我們帶來更多難以言説的困擾。 內心平穩的人,常常清晰地知道是非對錯,也無需多言,河流湍急的往往是淺淺的小溪,靜水流深。 謹言慎行,察言觀色乃處世聖道。人生路上,會有很多讓我們看不慣的事情,也有很多相處不來的人,這個世界遠遠比你想象的要更殘酷更兇惡。 如果把所有的醜陋都講出來,恐怕自己也難以在這個世道上立身處世,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,我們更多的是要懂得看破不説破,謹言慎行,及時察言觀色,才能夠更好的把握住機會,掌握更加順利的人生仕途。 蘇格拉底是一位非常善於演講的哲學家,常常有年輕人向他討教演講技巧。 一天,一位青年向蘇格拉底討教,為了展示自己的演講能力,年輕人一直滔滔不絕賣弄口才。後來蘇格拉底收了他兩倍學費,年輕人茫然,答案是:我除了要教你説話還要教你閉嘴。 王小波也曾説:“從話語中,你很少能學到人性,從沉默中卻能。假如還想學得更多,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。” 學會適時沉默,絕非一件壞事,甚至有很多時候還能夠幫助你學到更多。 懂得揣着明白裝糊塗,是舒心之道。佛家有語:難得糊塗。 看透一件事情很容易,説破一件事情,把真相抖落出來也不難做到,難得的是能揣着明白裝糊塗,心裏有明鏡,表面上卻雲淡風輕,不置一詞。 在孔子身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:一次,孔子和弟子們準備外出的時候,很不巧地開始下雨,但是他們都沒有帶雨傘,這時恰好路過子夏家,子路提出向子夏借把傘。 孔子攔住了他,並説:“我瞭解子夏,他比較惜財,不喜歡將自己東西借給別人。”有人反問:“難道正趕下雨借把傘也不可以嗎?” 孔子説:“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我們應該尊重,不能強迫別人做不喜歡的事情,只有這樣彼此之間的情誼才能更長久。” 很多時候,並不是一定要説得明明白白才好,更多的時候沉默一點,糊塗一點,不僅維護了別人的面子,也更能夠保護自己的周全,給自己和別人都留些空隙和退路,不至於處處相逼。 王明陽有言:“大凡朋友,須箴規指摘處少,誘掖獎勸意多,方是。” 不多説,揣着明白裝糊塗,更有助於維護人際關係,在生活中更加得心應手。 閉住口,沉住心,內在提高是王道。每個人都會經歷心裏山崩海嘯的時刻。 年輕的時候,一旦受了什麼委屈,或是有什麼冤枉事,我們都會想到拿起手機發朋友圈來訴苦,或者是跟親戚朋友打電話來傾倒苦水,可是絮絮叨叨説了很多遍自己的心事,把自己的傷疤露給別人看,也不過是收穫幾句安慰的話罷了。 後來漸漸成熟,才發現,真正能夠平息你的不滿你的委屈的人只有你自己。 越來越明白,並不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苦楚都要和別人訴説。因為最後解決問題的人是你自己,給出正確答案的人也是你自己,除了你,不會有人能夠和你感同身受,更不會有人能夠幫助你提高自己。 生活總歸要繼續,與其説着很多不着邊際的話,倒不如管住嘴,沉下心,好好鍛鍊自己,提高自己。 於沉默中見真相,於沉默中見自己,這一生的磨難坎坷那麼多,人生路上的橋和路,總歸要自己一個走過。 多留些時間來歷練自己,把能力提高,不説話但有力量,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。 話不在於多而在於精,人生的能力不是在滔滔不絕中獲得的,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寡言中,一次又一次的艱難曲折中歷練出來的。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不在於剛開始的時候誰跑得快,誰的呼聲高,而在於誰堅持得更久,更有耐力。口才再厲害又有什麼用呢,沒有真槍實彈,不過是紙老虎罷了,只能威風一時,難以威嚴一世。 有內涵的人,從來不會評論是是非非,也無需多言來證明自己,胸有乾坤,不需要任何語言來烘托。 別人的事情,我們無需多嘴。每個人有自己的是非認知,別人的事,別人有打算,吃虧或得福,自有天定,不用我們來評論和操心。 唯一要做的,便是管好自己,沉心穩氣,悄悄提升。 文/老夏分析師 謝謝你, 在這個世界的角落,找到了我。 |
|
來自: 老夏分析師 > 《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》